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6日刊登題為《快速技術變革可能會帶來好處和混亂》的署名文章,作者斯蒂芬·湯普森在文中認為,絕大多數人或許只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大規模聯網的計算機和機器人學正在引起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正在改變社會。
  文章說,我們中的一些人或許仍認為技術創新已進入穩定期,認為我們不能指望新發明會帶來電力等技術在20世紀實現的那種增長。
  或許註定要大吃一驚。在新書《第二次機器時代》中,作者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卡菲主張,我們正處在新一波創新浪潮的邊緣,他們兩人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商務中心。
  計算能力、網絡速度和機器人學的進步匯聚在一起,讓幾年前難以想象的事情成為可能。
  這些新發明有一些已在我們身邊或離我們不遠。只要想想無人駕駛汽車或能在智力競賽和象棋賽中打敗最偉大的大師的機器人和計算機就知道了。
  如果兩位作者沒有說錯,那隨著創新創造和毀掉就業崗位——大多數時候是毀掉——社會將承受巨大的衝擊。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沒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例如,我們一度用過數以千計的圖書館,但現在我們只有亞馬遜和谷歌圖書。二流企業往往會沒落——想想必應或巴恩斯-諾布爾公司吧。
  文章說,我們無法理解技術的影響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沉迷於國內生產總值(GDP),而GDP未能衡量社交媒體創造的財富。至少在發達國家,現有經濟活動大部分是數字化的、免費的。有些工作創造的價值不是通過傳統的統計數字或公司資產負債表來衡量的,而這種工作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
  不過,儘管群眾可以免費享用,但該書指出這也導致財富由多數人重新分配至少數人手中。還有統計方面的證據表明,收入正不斷減少,對多數人來說社會流動性不斷下降,而住房和教育成本卻在升高,尤其是在美國。
  文章認為,我們或許正朝著數字津貼與日俱增的世界前進,這意味著地圖、醫療衛生服務、音樂、視頻、電子書和其他信息等數字服務越來越便宜、越來越棒。但這頓免費午餐的壞處在於,非數字資產的價格將持續上漲,吸走創新所“解放”的財富。
  這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呢?嗯,如果你屬於頂層那20%,那麼恭喜了,只要繼續前進就行了,情況會越變越好的。你爬得越高,和底下那些人相比你就會越成功。
  如果你屬於底層那五分之四,那準備好迎接自動化的威脅吧,如果你是個“知識型勞動者”,那更要當心了。用計算機代替工程師、醫生或股票分析師,要比製造能給花園除草或給人理髮的機器人容易得多。
  總而言之,避開能實現自動化的工作,在你還能負擔得起的時候買房,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盡可能多地攫取免費的數字贈品吧。
  (原標題:美學者:世界將迎來“第二次機器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b70sbmt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