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任性的游客
  一個長達25釐米的字母“K”留在了有近2000年曆史的建築上
  文/王亞宏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的出境游客來源國,中國游客在海外的行為舉止成為關註點,以至於習近平主席也告誡中國游客:“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地海鮮。”
  中國游客會系統地逐漸學習《文明旅游出行指南》,不過其他國家的游客就不一定了。近期,一名俄羅斯游客在意大利羅馬的古競技場游覽時“題字”留念,被管理人員當場控制,隨後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同時處以罰金兩萬歐元(約合15.2萬元人民幣)。
  這已經是2014年第五起外國游客破壞古羅馬競技場事件。此前有一名澳大利亞男子及其12歲的兒子在競技場牆壁上塗畫自己的名字,還有一個美國游客試圖切削一塊大理石留作紀念……
  如何應對那些樂意留下“到此一游”的游客,文物管理備受考驗。
  在吸引游客與保護文物間尋找平衡
  2014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在古羅馬的圓形競技場里,一名42歲的俄羅斯男子用尖銳的石頭,在這座近2000年曆史的建築內牆上刻下了自己姓名的首字母——一個長達25釐米的字母“K”。
  安保人員在現場將其抓獲,意大利法院次日就對其判處監禁和罰款。古羅馬競技場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克拉奇奧·巴貝拉表示,這名游客的行為給競技場“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並且“毀壞了羅馬競技場的雕刻部分”。
  古羅馬競技場是羅馬帝國時期建造的最大競技場,是意大利最受游客青睞的景點之一。十年前每年前往古競技場參觀的人數為100萬,現在增至約600萬。這十年中游客數量雖然激增,但基礎設施卻沒更新,在競技場偏離主要游覽路線的地方有不少管理“死角”。
  全世界4%的歷史藝術品出自意大利。文物古跡眾多的意大利近年來苦於應對故意毀壞文物的行為,一直計劃在古跡中增加攝像監控,但由於政府財政緊缺,一些監控計劃並沒有落實,這給一些有不良嗜好的游客以可乘之機。
  受到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過去五年間,意大利文化部的預算被削減了三分之二,意大利用於文化的預算只有1.1%,排在歐盟國家之末。
  資金匱乏對意大利的文化古跡造成了災難性後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篇報告列出了龐貝古城中出現結構性坍塌損壞或破壞的一長串地點名單。
  意大利政府認為這些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文化古跡是國家名片,但疏於管理的名片顯然會讓古國丟臉。意大利著名考古學家薩爾瓦托雷·塞蒂斯說:“文化古跡管理局處於昏迷狀態”,“我們在為近幾年來的災難性政策付出代價”。
  意大利一直試圖讓旅游業為經濟複蘇帶來動力,但不守規矩的游客又讓該國苦惱不已。意大利相關部門再次反思,同時希望能在發展旅游業和保護名勝古跡間找到平衡點:一方面對於故意毀壞文物的行為處以重金罰款,另一方面要擠出錢來完善自身設施保護好古跡。
  任性游客的任性傳統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在如來佛掌中游逛一圈,不忘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跡;在現實中,不少游客也有孫猴子那樣的不良習慣,這看上去是一種負面傳統。
  比如希腊的波塞冬神廟是愛琴海文明的重要遺跡,在18、19世紀很受歐洲文人墨客的喜歡。為了紀念到此一游,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石頭上。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勛爵曾在19世紀初期訪問此地,併在其中一個石柱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
  幾個世紀前,在文物上刻字是英國人顯示自己知識和風雅的一種方式,而一些英國人至今還保有這種惡習,令文物管理方頭疼不已。
  在過去兩年裡,英國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就有至少15起展品被損毀的案例,大多是游客導致的。比如,有一隻野豬標本的牙齒被游客兩次弄斷,而這種珍稀的野豬僅在印尼島上存有。此外還有昆蟲類展品在巡展運輸途中遭到破壞,有些很難修複。
  露天存放的文物就更危險了。幾年前英國警方就曾接到報告,著名旅游景點史前巨石陣遭到了人為破壞。
  不少人都從圖片上見過巨石陣的雄姿,然而把巨石陣搬回家,卻是少數人的想法。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一名發言人稱,破壞事件發生在一個夜晚。兩名男子用鎚子和改錐等工具從巨石上鑿下一塊硬幣大小的石頭,還在巨石上留下一道長約6.4釐米的刮痕。多虧安保人員行動迅速,巨石陣僅受“細微損傷”。被髮現後,兩名肇事男子迅速翻越柵欄,開車逃走。據猜測,這兩人是想盜取石塊作為旅游紀念品。
  事故發生後,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目前全球最完好的史前遺址之一,英國文物保護組織“英格蘭遺產”決定籌資興建保護工程,包括一個現代化的游客中心、一個教育大廳和咖啡休閑館,此外還將改造停車坪,關閉巨石陣附近的一條公路。
  配套項目雖然看起來很好,但英國文物管理方很快遇到了和意大利同行類似的窘境:缺錢。受金融危機影響,英國政府取消了巨石陣改造工程1000萬英鎊的經費,工程陷入困境。後來得到博彩基金提供的1000萬英鎊資助,才讓工程起死回生。
  現在,任性的游客再也難以接近那些史前巨石了。
  培養游客的敬畏之心
  事實上,絕大部分游客在游覽名勝古跡時,更多是懷著對歷史與文化的敬畏之心。而這種敬畏之心,也是隨著文物保護規則的發展逐漸培養出來的。
  到埃及的吉薩金字塔游覽時,攀到金字塔頂曾是一個世紀前游客的最大願望。拿破侖曾經在此登頂,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的男女主角也爬上去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其作品中記錄下自己登頂的感受。為保護世界遺產不受損害,1979年吉薩金字塔被列為世界遺產後,再也不允許游客隨意攀登了。今天的游客在面對金字塔時,不必為無法攀登而遺憾,而應該為具有了文物保護、環境保護意識而自豪。
  激發游客保護遺產的意識,從而使文化遺產本身免遭人為破壞,是遺產保護中的一個捷徑。但把祖先的智慧結晶都寄托在游客的保護意識上,也不是保險的做法。因此通過立法來設定必須遵守的條條框框是必然之舉。
  在文物大國印度,1958年到1973年先後出台四項與保護古跡相關的法案、法規。1992年,印度政府又出台一項修正案,嚴禁在歷史古跡周圍100米內進行開發、建築活動以及經營活動,並對遺址100米到300米以內地區的經營活動加以限制。根據印度古跡保護法規規定,損毀古跡將處以最高5000盧比(約合人民幣550元)罰款,或判處最長三個月監禁,或兩項處罰並行。
  和立法同樣重要的是執行。在埃及,幾乎所有重要文物景點都能看到大批“旅游警察”。這些警察不僅要保護游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還要監督游客,防止他們有任何破壞或盜竊文物的舉動。一經發現,旅游警察有權依法嚴懲。
  然而埃及近幾年的動蕩,導致國家權力真空,警察執法無力,埃及成了盜墓尋寶者的樂場,連續出現多起膽大妄為的盜墓案。
  埃及盧克索旅游和文物警察局的負責人布里格·胡斯尼·侯賽因說:“非法掘墓早就有,不過革命以後有所增加,盜墓者以為沒人管治安了。”盜墓者對古跡的破壞,可比游客大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b70sbmt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